國小有一個數學題「一公斤的鐵球跟一公斤的棉花誰重?」,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,我想著棉花輕飄飄,一吹就飛了,鉛球好重,丟也丟不遠,所以我選了鐵球,結果當然是錯了,老師機哩瓜拉教訓我們這些被騙的小腦袋瓜,「我們要用"尺度"去看這個世界,每樣東西都有衡量的」。
很快的,我們開始比較不會被騙,知道了各種衡量的標準。一開始,長度是公尺,重量是公斤,時間是秒.....,而後來,身高是座位的先後,體重是嘲笑的標準;再來,成績是優秀程度,父母職業是照顧程度。
學生時代結束了,開始有更多不同的衡量標準。畢業文憑是企業門開的角度,背後靠山是打破制度的速度,這些不同於一般度量衡的準則到最後萬本歸宗就變成了「錢」。全部的事情幾乎都可以換算成錢,
要搬去台中定居嗎?先算算房價、區域性=多少錢?
要玩這一款遊戲嗎?先算算月卡、好玩度=多少錢?
這公司值得進去嗎?先算算待遇、發展性=多少錢?
這員工值得錄用嗎?先算算產值、可塑性=多少錢?
這考績是要打甲嗎?先算算.....喜好度=多少錢?
好似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錢,錢變成唯一的度量單位。在理想狀態下,學校選系─因為興趣所以選了這個系所,應徵工作─因為興趣所以應徵這個工作。但,興趣維持了多久?你現在在算錢了嗎?
一個月4萬,一年48萬,加個其他的東西,好一點70萬,工作25年,不考慮物價變高,錢貶值,25年=1750萬;一個人,很夠用了,兩個人,也還OK,一家人...嗯...。
當事情需要用錢衡量的時候,這件事情就變的不好玩,不好玩的事情沒有人想做,所以工作一年至兩年後,我們每天花最精華的時間去做很無聊的事情。然後,告訴自己這都是為了老的時候,告訴老婆,我努力都是為了你;告訴小孩,你要好好念書不要像老爸一樣。
好好唸書這件事情到底對不對?你老爸希望你好好念書,是因為希望你有好的知識好的人品嗎?好像不是,萬本歸宗好好唸書的原因是為了錢,但是絕大部份這麼做的人都當了目前既有利益者的手下,這些人就是25年1750萬,然後再跟自己的小孩說加油?
其實,我很迷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工作的本質到底是什麼?在遠古時代,工作就是狩獵,食物不能保存,兩三天就要狩獵一次,力量強大的人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,照顧更多的人,看起來跟現在是一樣的。差別在於,食物變成了錢,錢可以保存,人們會希望在時間內獲得更多的金錢,而不是時間內獲得足夠的食物。沒有人會在任何地方放手,因為錢是可以保存的,沒有時間腐敗的問題,就某方面來說,食物的量遠大於去狩獵的人,人們有機會靠自己的力量去精進狩獵能力,也獲得好的食物。但是目前,位置是被佔據的,畢業生一年一年的產出,退位的人卻以不同的速度在退位,
這平衡,感覺很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